还记得动画《K》中伊左那社在混乱中成为嫌疑人,继而展开一系列神展开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学校,因准备文化祭而忙翻天的晚上;《轻音少女》中少女们最后一次的演出舞台是在高三的文化祭音乐厅上……有热血、感动、还有脸红心跳的告白情节——这一切的舞台都发生在一年一度的学校盛事文化祭。在动漫作品中,以文化祭为背景的名场面可谓多不胜数,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祭也同样有着不逊于二次元的精彩。
说起文化祭,小伙伴们肯定不陌生吧。在日本,文化祭被列入初高中的正式课程内,规定师生都必须出席。对学生来说,文化祭是一场可以在团队合作中感受乐趣的大型游戏;对于学校来说,文化祭是一次充分展现学校特色的活动,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为文化祭的准备煞费心思。
如今,文化祭更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种,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会团队合作,加深彼此间的牵绊。在文化祭上,学生们会以班级或者社团为单位,一起办咖啡店、章鱼小丸子等模拟店铺,或者鬼屋等活动,无论活动的形式如何,都必须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准备工作当中。在文化祭当天,学校向外界开放,外校的学生或者附近的居民都能参与其中,其乐融融。
大学的文化祭在日文中被成为“大学祭”。从2009年起,日本网络上每年都会票选出本年度最佳大学祭,由网站的特别审查员亲身参与到各大学校的文化祭中,最终得点最高的成为本年度的文化祭MVP。例如,去年的文化祭评选中,前三名分别是:东京农业大学的第122回“收获祭”、早稻田大学的“早稻田祭2013”和东京外国语大学的第91回“外语祭”。评选最终总结了前几名大学的优势,东京农业大学得点最高的原因在于文化祭的活动形式非常具有学校特色:如旨在弄清各种调味料的效果、性质、特征的“农大教室”企画,贩卖由学生自己栽种的蔬果和味增等商品的模拟店等,让参观者更能融入到大学的氛围中享受活动;而早稻田大学的“早稻田祭2013”则被评价为“从早到晚都被学生的热情所围绕的文化祭”,无论是压倒性的客流量还是在各种企画的活动理念的表达上都非常优秀;东京外国语大学则是以各种充满外语学校特色的活动为主打:如各种外语的模拟店、多语言话剧、各国民族衣服的试穿等活动,为每位参观者传递本次文化祭的主题——“世界,比想像中更靠近”。
正所谓“吃喝玩乐”,愉快的文化祭怎么能缺少美食呢?除了一般的烤章鱼小丸子、炒面以外,不少大学有着本校的文化祭传统名物。如御茶水女子大学的文化祭——“徽音祭”上,流传着一道拥有60多年的名品——“ときわじるこ”, 类似日本抹茶,其色泽如翡翠,并加入了粉白的小糯丸子,浅尝一 口,只觉得味道清淡却齿颊留香。这是由御茶水女子大学食物营养学科的1、2年生现场调制。这道料理的配料虽简单,但对于分量的把握必须相当准确,因此每年的文化祭贩卖前,必须由前辈和老师反复确认味道。每代都由2年生把调理秘籍传给1年生,如此代代相传,逐渐成为御茶水女子大学文化祭的标志。
在玩乐中懂理,在吃喝中传承,这也许是文化祭能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通过文化祭,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融为一体的场所,在有限的校园生活中制造出无限的珍贵回忆,成为往后时光中悼念青春的一个凭记。即使毕业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人以后,回想起当年在文化祭里的种种趣事也会忍不住会心一笑吧。